戴克春/重慶江北區
薅秧是水稻秧苗栽插後,定兜、轉青、開始分櫱時的一種田間管理。其目的是清除影響秧苗生長的稗子和其他雜草,幫助秧苗鬆土,讓秧苗的根系更發達,生長更快,分櫱更多,以獲得好收成。
薅秧時節是農忙後的短暫間歇期。人們從緊張忙碌而又繁重的勞動中解脫出來,身心全部放鬆,再看到長勢茁壯的秧苗和綠油油的無邊田野,憧憬著豐收的美好未來,心情十分舒暢,自然而然會讓人有感而發,正因為這種一邊薅秧一邊唱歌的形式,人們便稱它“薅秧歌”
重慶地區的薅秧歌源遠流長,歷史悠久,據考1600多年前的隋唐時期就開始流行民歌《竹枝歌》。唐代詩人劉禹錫根據民歌改作新《竹枝詞》,重慶地區引用竹枝詞,融入本地民歌,代代相傳,逐漸形成具有濃厚地域特色的薅秧歌。
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薅秧歌,我是親耳聆聽過的。那時農村的土地都是集體耕種,薅秧的男男女女、老老少少,排成一排,從田的一頭向另一頭,一邊說說笑笑,一邊扯稗子、除雜草,還用腳不停地在秧兜邊踩泥巴,把水攪渾。那時乾農活是評工分,薅秧是農活中最熱鬧最輕鬆的勞動,掙工分也容易,加上這種熱鬧的氣氛,薅秧歌就唱得特別起勁。薅秧季節,如果在山溝里,那高昂的薅秧歌聲在山間此起彼伏、悠悠揚揚迴蕩,讓山、讓水、讓人、讓一草一木都陶醉不已。
薅秧歌在歌唱過程中有一人領唱、多人合唱、也有兩人對唱的形式。薅秧歌的聲腔高亢豪放,調式靈活多變,旋律婉轉悠揚,節奏相當自由,能夠把勞動人民的粗獷曠達、艱苦卓絕的性格表現得淋漓盡致。薅秧歌調子多是民歌曲調,有高腔、平腔、短腔等,曲調複雜,音域廣而偏高,有的還有川劇高腔曲牌的痕跡。薅秧歌沒有現成譜子,主要靠民間一代一代人口授或耳濡目染傳承。薅秧歌的歌詞一般由兩句、四句,以二二三節奏的七言組成一個完整的曲調。四句的一首歌第一句常與薅秧場景有關,如“大田薅秧行對行”、“薅了上丘薅下丘”等,其餘幾句由第一句引發,也講啟、承、轉、合,表達一種意境或者一種心情,一種願望,一種嚮往,一種寄托,也可能是一種調侃,一種嬉戲。薅秧歌多以反映田間勞作或男女之間的感情為主。隨著時間的推移,目前薅秧歌中表現的多以情歌為主,也有譏諷懶惰的、為薅秧而歌的、詛咒稗子的等等。從歌調內容看大概可以分為幾類:
一、打情罵俏的———
大田薅秧行對行,
兩個秧雞在歇涼。
秧子林林倒好耍,
薅秧棒兒不認黃。
半天下雨半天晴,
斑鳩愛的刺巴林。
魚兒愛的秧田水,
情妹愛的勤勞人。
二、譏諷懶惰的———
歇了會氣就起身,
莫把地下坐起坑。
腳下是個邪魔地,
坐斷龍脈草不生。
三、為薅秧而歌的———
秧田裡頭稗子多,
扯了一窩又一窩。
既要彎腰扯稗子,
還要抬頭唱山歌。
大田薅秧不唱歌,
薅起秧子懶梭梭。
女的連連打呵欠,
男的趕倒把煙摸。 (原標題:薅秧歌)
- Jun 19 Thu 2014 23:08
薅秧歌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發表留言